《中国经济时报》整版报道 | 广西柳州:非凡十年书写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柳州1号  |   发布日期: 2022-10-18 10:00   

10月1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时报》4版整版, 以《广西柳州:非凡十年书写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答卷》为题对柳州进行专题报道,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深入落实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战略,迎难而上,聚力发展,形成了传统产业优势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元工业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文转载如下:

广西柳州:非凡十年书写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柳轩

十年风雨兼程,春华秋实如歌。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深入落实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战略,迎难而上,聚力发展,形成了传统产业优势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元工业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柳州全景图。 胡锦朝摄

柳州不沿海不靠边却以广西1/13的面积、1/12的人口,创造广西1/5的工业总产值。十年来,柳州综合实力再迈新台阶,工业总量、工业效益居广西各市之首。据统计,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跻身“千家俱乐部”城市之列。2021年达1129家,其中,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386家,超百亿元企业7家,上汽通用五菱、柳钢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广西制造业千亿元级企业均位于柳州。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柳州巩固和厚植原有发展优势,持续推进汽车、机械、钢铁三大支柱产业优化发展,转型升级。

繁忙的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生产线。 石峰摄

汽车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车型产能扩张、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延伸,五菱星辰、宝骏E系列、景逸系列、乘龙H7等多款新车型成功上市。上汽通用五菱成为全国首个累计产销量达2500万辆的民族品牌单一车企,旗下宝骏品牌成为全国自主品牌中第一个年产销突破百万辆的品牌,五菱宏光MINI EV销量突破80万辆,连续23个月成为国内销量第一的新能源车型。

广西钢铁冷轧厂。 李德毅摄

钢铁行业开发冷轧汽车用钢,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高品质、高科技转型,柳钢集团沿海基地项目全线投产,“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基本形成,柳钢于2018年和2019年先后实现年利润总额突破100亿元、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的“两大壮举”,成为广西首家年利润超百亿元、广西国有制造业第一家营业收入过千亿元企业。

机械产业深入实施“二次创业”,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广西柳工智能遥控装载机正式商用,成为中国首家掌握远程工程机械控制技术的企业,柳工装载机、推土机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行业前列。

与此同时,推动集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柳州出台“1+7”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增长。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45万辆,达到48.2万辆,增长157.6%,占全国1/7。随着柳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国轩动力电池、赛克瑞普等一批项目相继在柳州落地生产。

柳州螺蛳粉产业园里忙碌的生产线。 黎寒池摄

值得一提的是,柳州以工业化思维推动柳州螺蛳粉由小米粉发展成为大产业。2021年,袋装柳州螺蛳粉销售额达到152亿元,成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柳州市委书记吴炜说,柳州把工业化理念推动“小米粉成为大产业”的思路运用到柳州油茶、柳州茶叶、柳州金桔、青蒿素等特色产业发展上,久久为功培育和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面对席卷全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企业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工的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12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89亿元,以营业收入翻番、净利润增长3倍以上、主要产品领跑行业、国际业务收入增长超50%、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名跃升至第15位的新跨越,谱写了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

柳工生产的新型机械产品。 石峰摄

目前,柳工集团在全球有20个制造基地,打造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海外规模最大、效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海外业务网络,为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柳工设备不仅在中缅石油管道、中老铁路等“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建设上彰显中国制造实力,还参与“天眼”、港珠澳大桥等国家超级工程,刷新多项世界纪录。

柳工在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地位快速提升,得益于迎难而上,走创新开发的路子。“十三五”期间,柳工研发投入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率。通过以自主开发为主、多种合作开发辅助的创新发展模式,构筑起柳工强大的国际化研发平台。目前,柳工拥有行业首家获批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在中国、印度、波兰、美国、英国有5个研发中心,有以外籍专家、“八桂学者”“特聘专家”“柳工科学家”领衔的前瞻性全球研发团队1500多人,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

近年来,柳工着眼于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等创新突破,目前已掌握成熟的电驱动技术,牵头编制的电动化装载机、挖掘机行业标准填补行业空白,初步形成装载机、挖掘机、矿用卡车等电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电动装载机成功批量销售并实现国内首批出口海外;研制出全国首台5G智能遥控装载机,实现千里之外操控设备施工作业;行业首发3款无人驾驶工程机械,引领行业进入无人驾驶新时代。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超过70%。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指示精神,作为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上汽通用五菱抢占新赛道,按国家实验室标准建设了一个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为“两个百万、五个百亿”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了广西新能源从标准“推动者”向“领跑者”转变。

柳州津晶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的空调外机。 黎海燕摄

柳州市市长张壮说,“柳州是一座崇尚创新和质量的城市。”据统计,柳州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4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自治区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9家,各创新平台总数位居全区前列。2021年柳州市成为广西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5.51,连续5年保持广西第一。柳州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获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上,柳州也一直走在全区的前列。2021年广西汽车集团车合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7个项目列入工信部试点示范,占全区比重77.8%。2022年新增14家自治区级智能工厂,18家自治区级数字化车间,累计数量达89家,占全区比重近1/4,列全区第一。全市工业机器人存量超7000台,增量及保有量均居全区第一。自2020年柳州获评广西首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之后,柳州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加速融合,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新技术创新、新产品培育、新业态扩散和新模式应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广西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说起柳钢,以往给人的印象就是块头大、污染重,随着近十年的综合整治,如今的柳钢已脱胎换骨、破茧成蝶。

作为柳州的用水大户,柳钢每年循环用水高达19.8亿立方米。可以说,柳钢水的“颜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柳州水的“成色”。置身于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一点异味儿都闻不到。进入废水站的废水经过预沉淀、调节池、反应沉淀、虹吸过滤、冷却降温和加氯消毒等多道复杂的工序,最后变成涓涓清流,循环再利用。

柳州一家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员工将刚下线的新型电池产品搬运入库。 石峰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柳钢敢于自我革新,并以舍我其谁的气魄和担当,大手笔实施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处理工程。环保投入累计近120亿元,建成节能减排设施500多台(套),90多套水处理设施,3座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年环保运行费用近20亿元。在工业废水“零”排放、废渣综合回收利用、废气达标排放的“三废”治理方面处于国内同行先进水平,获评“绿色发展标杆企业”,为柳州连续两年蝉联全国水质年度第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绿色发展不是钢企的掣肘,而是新优势、新动力。最近,柳钢高炉煤气回收利用发电机组改造、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升级改造及绿色锰系改造等23个项目获得国家绿色低碳项目贷款额度22亿元,本次项目贷款的成功落地,既是柳钢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体现,也意味着各金融机构对柳钢绿色生产经营和未来战略发展的高度认可,这将助力生态柳钢在绿色发展上再迈新台阶。

柳钢是柳州工业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据统计,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工业水循环利用率均达90%以上。柳钢集团、上汽通用五菱、五菱工业公司等6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柳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宝骏310汽车、东风牌T5EV0汽车获评国家级绿色产品称号。

在柳州市民服务中心,企业代表在“一窗通办”窗口办理业务。黎寒池摄

从“酸雨之城”到如今的碧水蓝天,工业重镇柳州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柳州市区空气优良天数343天,优良天数比例94%,2020年、2021年柳州水环境质量还连续两年在全国300多个城市中排名第一。



非凡十年 惊奇柳州

《中国经济时报》整版报道 | 广西柳州:非凡十年书写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发布日期:2022-10-18 10: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柳州1号

10月1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时报》4版整版, 以《广西柳州:非凡十年书写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答卷》为题对柳州进行专题报道,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深入落实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战略,迎难而上,聚力发展,形成了传统产业优势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元工业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文转载如下:

广西柳州:非凡十年书写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柳轩

十年风雨兼程,春华秋实如歌。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深入落实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战略,迎难而上,聚力发展,形成了传统产业优势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元工业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柳州全景图。 胡锦朝摄

柳州不沿海不靠边却以广西1/13的面积、1/12的人口,创造广西1/5的工业总产值。十年来,柳州综合实力再迈新台阶,工业总量、工业效益居广西各市之首。据统计,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跻身“千家俱乐部”城市之列。2021年达1129家,其中,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386家,超百亿元企业7家,上汽通用五菱、柳钢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广西制造业千亿元级企业均位于柳州。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柳州巩固和厚植原有发展优势,持续推进汽车、机械、钢铁三大支柱产业优化发展,转型升级。

繁忙的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生产线。 石峰摄

汽车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车型产能扩张、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延伸,五菱星辰、宝骏E系列、景逸系列、乘龙H7等多款新车型成功上市。上汽通用五菱成为全国首个累计产销量达2500万辆的民族品牌单一车企,旗下宝骏品牌成为全国自主品牌中第一个年产销突破百万辆的品牌,五菱宏光MINI EV销量突破80万辆,连续23个月成为国内销量第一的新能源车型。

广西钢铁冷轧厂。 李德毅摄

钢铁行业开发冷轧汽车用钢,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高品质、高科技转型,柳钢集团沿海基地项目全线投产,“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基本形成,柳钢于2018年和2019年先后实现年利润总额突破100亿元、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的“两大壮举”,成为广西首家年利润超百亿元、广西国有制造业第一家营业收入过千亿元企业。

机械产业深入实施“二次创业”,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广西柳工智能遥控装载机正式商用,成为中国首家掌握远程工程机械控制技术的企业,柳工装载机、推土机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行业前列。

与此同时,推动集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柳州出台“1+7”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增长。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45万辆,达到48.2万辆,增长157.6%,占全国1/7。随着柳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国轩动力电池、赛克瑞普等一批项目相继在柳州落地生产。

柳州螺蛳粉产业园里忙碌的生产线。 黎寒池摄

值得一提的是,柳州以工业化思维推动柳州螺蛳粉由小米粉发展成为大产业。2021年,袋装柳州螺蛳粉销售额达到152亿元,成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柳州市委书记吴炜说,柳州把工业化理念推动“小米粉成为大产业”的思路运用到柳州油茶、柳州茶叶、柳州金桔、青蒿素等特色产业发展上,久久为功培育和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面对席卷全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企业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工的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12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89亿元,以营业收入翻番、净利润增长3倍以上、主要产品领跑行业、国际业务收入增长超50%、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名跃升至第15位的新跨越,谱写了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

柳工生产的新型机械产品。 石峰摄

目前,柳工集团在全球有20个制造基地,打造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海外规模最大、效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海外业务网络,为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柳工设备不仅在中缅石油管道、中老铁路等“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建设上彰显中国制造实力,还参与“天眼”、港珠澳大桥等国家超级工程,刷新多项世界纪录。

柳工在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地位快速提升,得益于迎难而上,走创新开发的路子。“十三五”期间,柳工研发投入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率。通过以自主开发为主、多种合作开发辅助的创新发展模式,构筑起柳工强大的国际化研发平台。目前,柳工拥有行业首家获批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在中国、印度、波兰、美国、英国有5个研发中心,有以外籍专家、“八桂学者”“特聘专家”“柳工科学家”领衔的前瞻性全球研发团队1500多人,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

近年来,柳工着眼于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等创新突破,目前已掌握成熟的电驱动技术,牵头编制的电动化装载机、挖掘机行业标准填补行业空白,初步形成装载机、挖掘机、矿用卡车等电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电动装载机成功批量销售并实现国内首批出口海外;研制出全国首台5G智能遥控装载机,实现千里之外操控设备施工作业;行业首发3款无人驾驶工程机械,引领行业进入无人驾驶新时代。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超过70%。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指示精神,作为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上汽通用五菱抢占新赛道,按国家实验室标准建设了一个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为“两个百万、五个百亿”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了广西新能源从标准“推动者”向“领跑者”转变。

柳州津晶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的空调外机。 黎海燕摄

柳州市市长张壮说,“柳州是一座崇尚创新和质量的城市。”据统计,柳州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4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自治区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9家,各创新平台总数位居全区前列。2021年柳州市成为广西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5.51,连续5年保持广西第一。柳州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获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上,柳州也一直走在全区的前列。2021年广西汽车集团车合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7个项目列入工信部试点示范,占全区比重77.8%。2022年新增14家自治区级智能工厂,18家自治区级数字化车间,累计数量达89家,占全区比重近1/4,列全区第一。全市工业机器人存量超7000台,增量及保有量均居全区第一。自2020年柳州获评广西首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之后,柳州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加速融合,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新技术创新、新产品培育、新业态扩散和新模式应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广西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说起柳钢,以往给人的印象就是块头大、污染重,随着近十年的综合整治,如今的柳钢已脱胎换骨、破茧成蝶。

作为柳州的用水大户,柳钢每年循环用水高达19.8亿立方米。可以说,柳钢水的“颜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柳州水的“成色”。置身于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一点异味儿都闻不到。进入废水站的废水经过预沉淀、调节池、反应沉淀、虹吸过滤、冷却降温和加氯消毒等多道复杂的工序,最后变成涓涓清流,循环再利用。

柳州一家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员工将刚下线的新型电池产品搬运入库。 石峰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柳钢敢于自我革新,并以舍我其谁的气魄和担当,大手笔实施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处理工程。环保投入累计近120亿元,建成节能减排设施500多台(套),90多套水处理设施,3座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年环保运行费用近20亿元。在工业废水“零”排放、废渣综合回收利用、废气达标排放的“三废”治理方面处于国内同行先进水平,获评“绿色发展标杆企业”,为柳州连续两年蝉联全国水质年度第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绿色发展不是钢企的掣肘,而是新优势、新动力。最近,柳钢高炉煤气回收利用发电机组改造、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升级改造及绿色锰系改造等23个项目获得国家绿色低碳项目贷款额度22亿元,本次项目贷款的成功落地,既是柳钢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体现,也意味着各金融机构对柳钢绿色生产经营和未来战略发展的高度认可,这将助力生态柳钢在绿色发展上再迈新台阶。

柳钢是柳州工业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据统计,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工业水循环利用率均达90%以上。柳钢集团、上汽通用五菱、五菱工业公司等6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柳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宝骏310汽车、东风牌T5EV0汽车获评国家级绿色产品称号。

在柳州市民服务中心,企业代表在“一窗通办”窗口办理业务。黎寒池摄

从“酸雨之城”到如今的碧水蓝天,工业重镇柳州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柳州市区空气优良天数343天,优良天数比例94%,2020年、2021年柳州水环境质量还连续两年在全国300多个城市中排名第一。



版权所有:柳州市体育网 网站标识码:4502000012


备案号:桂ICP备06011364号-2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130号


联系地址:柳州市东环大道274号 邮政编码:545006 联系方式:0772-8250159